English

扎根于民间的好歌

1998-06-25 来源:光明日报 梁茂春 我有话说

从电视连续剧《水浒传》第一集放映起,它的主题曲《好汉歌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。初听《好汉歌》,我感到它和山东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,如《大实话》、《王大娘锯缸》(又名《锯大缸》)等,或和“二夹弦”民间剧种有着音调上的某种血缘关系。作为作曲家,赵季平必然要考虑到梁山好汉这样古代豪杰的时代特点,又要兼顾到故事展开背景的地区特色,他从山东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中寻找创作素材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。后来看到赵季平在一家报纸上发表文章,说到他在创作《好汉歌》时,曾“综合了山东恽城筝曲《呀儿哟》和豫东的《锯大缸》的音乐动机。作曲家综合得非常巧妙,既采用了民间音乐的一些动机,又加以崭新的艺术发挥和创造,使原来的音乐素材发生了质的变化,创造了新的音乐形象。这正是《好汉歌》的巧妙之处,也是作曲家赵季平的高妙之处,他能够敏感而准确地把握住民间音乐中富有特征的素材,使自己的作品深深地扎根于民间音乐,又能将民间音乐发展、提高到新的高度,具有新的品格。在“似与不似”之间,达到创作的升华。

近日一家媒体刊登署名文章《“好汉”与“王大娘”咋就这么像?》,指出《好汉歌》“几乎与《王大娘》调完全一样”,“而赵季平先生竟把此曲当自己作曲”,这就严重地混淆了是非。

优秀的音乐作品大多都与传统音调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。这种音调上的联系在创作实践中千变万化,但又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方法:一种是原型音调的采用或改编,如《东方红》采用民间歌曲《骑白马》;一种是传统素材的吸取和发展,如歌曲《草原之夜》吸取了维吾尔族民歌《哈来龙》的素材;第三种是广泛学习、消化了大量民间音乐之后的自由创造,如《祝酒歌》、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等歌曲。赵季平是一位具有广泛、深厚的民族音乐素养的作曲家,他在民间音乐的“矿井”深层勤奋开掘。赵季平在创作中经常采取上述三种方法混用的手法,在音乐创作的园地里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。例如,他的《女儿歌》(《黄土地》插曲)属于第一种方法,《妹妹曲》(《红高梁》插曲)是属于第三种方法,而这首《好汉歌》,则主要是采用第二种方法,它与《王大娘锯缸》等传统民歌既相似,又不同,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,相似在某些旋律特点,不同在整体音乐形象。《好汉歌》所表达的梁山英雄侠义豪放的风格品性,更多的是由于它使用了较多的八度、七度或六度大跳和强烈的切分音节奏所产生的,它与《王大娘锯缸》以级进为主、以平缓节奏为特点的音调已经相去甚远,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。

当我们听到管弦乐《春节序曲》中有陕北民歌音调时,或者听到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中有越剧旋律时,自然不会说《春节序曲》或《梁祝》是在“抄袭”什么或者在“剽窃”什么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